台中市大坑文化協會

聯絡電話:(04)-22396843

 
         
    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  
 
     
 

一、前言

今天大坑風景區是台中市的陽明山,是所有市民共享的後花園,且林相豐富多變化,動植物種類繁多,地質地型構造特殊,不但風景漂亮,農產品更是質優量多。這個頗具特色的生態環境,是大台中民眾運動休憩的好去處,亦是生態環境教育的大教室,值得我們多多親近。(但令人惋惜的是,一般民眾只注意到動植物,鮮少研究雙腳之下的大坑地質構造)。大坑山區是國內少數幾處“惡地地型”之一,相當特殊今天利用本篇與大家談談大坑的地質。

二、形成的遠因

今天大約在一百萬年前的遠古時期,台中地區為大甲溪大肚溪兩河形成的“聯合沖積扇”,長期從雪山山脈沖刷而下的礫石( 圖一 ),堆積成為台中湖盆( 圖二 )。約七十萬年前,車籠埔斷層活動,盆地西側八卦及大肚台地隆起,形成盆地地型,當時大甲溪舊河道為現今的筏仔溪。直到大甲溪的古沖積扇(豐原沖積扇)( 圖三 )堆積高於大肚台地與后里台地的鞍部時,大甲溪恢復西流,下切大甲溪古沖積扇,造成今日大甲溪沿岸的“河階地型”,也造成古台中地區堆積了 45 ∼ 150 公尺高的礫石層,並且河道遍佈,河床佈滿礫石。直至今日,在台中任何地方往下挖,都會挖到一層厚厚的礫石層,由此可證。其後經過 50 ∼ 60 萬年不斷的造山運動,抬舉為今日地體的前身,盆地東側亦不斷升高,形成台中盆地中斷東側的低山丘陵,即今日的大坑頭嵙山層。

 

三、特殊的地質

今天經過數十萬年來的風化,沖蝕,崩塌,河川侵蝕及切割,更經過兩次的冰河時期(里斯冰期及沃母冰期)的氣象變化,造成今日的特殊地型。大坑地層大致分為三部份:

頭嵙山層
卓蘭層
錦水層
連坑巷以東
連坑巷至大坑溪以西間
卓蘭層以西
由於古沖積扇快速搬運岩石,未經時間掏選,大小礫石夾雜於鬆軟的砂頁岩中,易風化崩落( 921 大地震震毀大部份的山頭)而形成“惡地地型”(如:火炎山,九九峰)( 圖四 )特殊地景包括卵石流( 圖五、六 ),瘦嶺( 圖七 ),蝕谷( 圖十 ),懸崖( 圖九 ),土指,山崩( 圖八 ),潛移,飄木化石等,皆可在頭嵙山區發現。頭嵙山是台中市第一高峰,海拔 859 公尺,是良好的展望點。
以砂岩頁岩互層為主,結構鬆軟,斜向互疊,差異侵蝕出現了豬背嶺,單面山的層階地景,此區水系發達,有大坑溪,清水溪濁水溪,橫坑區匯流,是大里溪的集水區
以砂質頁岩為主,並與泥質砂岩互層,為卓蘭層的下層西側有車籠埔斷層經過,此區有 6 、 7 、 8 號步道,較出名的是風動石,據研究為古石指地形,經雨蝕風化,沿節理崩落的殘餘。

 

四、總結

今天大地為一切之母,了解大坑地質的形成原因,便知道為何有今日特殊的地貌,而造就了特殊的生態環境。由於地質的敏感度高,應以高限制低密度,保持自然原貌為原則來開發本區,使之成為中部地區登山健行,戶外教學的重要空間是為市民大眾之幸。

 

 

撰稿/王璜璐先生